您的位置:首頁 >智能 >

投資2000多萬元!河南首個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廠誕生

2022-04-12 14:38:15    來源:河南日報

從上到下15層,水稻秧苗長在了“空中”。隨著鏈條轉動,層層秧苗可以從上到下循環變動位置。這是在河南省光山縣羅陳鄉青龍河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智能育秧工廠看到的稀罕景象。

合作社理事長劉正禮介紹,這個水稻育秧工廠投資2000多萬元,目前是河南省第一家、也是唯一的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廠,全年能育秧上百萬盤,可滿足4萬畝稻田的種植需求。

劉正禮是當地的種田能手,2012年被原農業部評為全國種糧大戶,如今流轉土地5600多畝種水稻,秧苗需要量大。為此,他每年都要拿出20畝地育苗,但僅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一方面秧苗市場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育秧的耕地面積難以擴大,怎么辦?得知市場新推出智能育秧設備后,劉正禮毫不猶豫,投巨資購買設備,建設了育秧工廠。

與傳統育秧相比,這個工廠有哪些優勢?

首先,節省耕地。劉正禮說,工廠占地8畝,可育出種植4萬畝的秧苗。如果放在平地育苗,一畝地育出種植100畝的苗,4萬畝苗至少要占用400畝地。

其次,秧苗長得壯,質量好。育苗工廠溫度、濕度都是可控的,每個苗床都有傳感器,監測的各類數據能及時匯集到電子屏上,工作人員能根據秧苗長勢和環境變化及時進行控制調整。

最后,秧苗都是穴盤育苗,適合機械插秧。為配合機械插秧,劉正禮還專門購買了6臺插秧機械。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一個60多歲的農民來訂購秧苗。他說,自己年齡大了,種的5畝地自己插秧干不動,雇人干活僅工錢每人每天就得200元。而到劉正禮這里連購苗帶插秧,一畝地才240元,非常劃算。

劉正禮說,如今農村勞動力缺乏,人工插秧成本高,機械插秧是發展趨勢。作為種植大戶,要敢第一個吃螃蟹,延伸水稻產業鏈,搞好社會化服務,讓更多的農民多打糧、打好糧,讓種糧農民多掙錢,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標簽: 穴盤育苗 機械插秧 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廠誕生 社會化服務

相關閱讀

AV一区二区麻豆果冻蜜桃